原著党VS影视党。
他们在网上针锋相对的程度,不亚于ETO里的降临派和拯救派。
夹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存在,好像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,叫做“书粉剧粉双担”。
这个现象,其实在国产剧圈里早已是习以为常的情况了。
因为国产剧大多都是找个小说改一改就拍(原创剧本显得好珍贵),大部分都曾因“魔改”遭到不少书粉的诟病。
但《三体》的特殊性在于,喜欢这本书的原著党数量极多,数量级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影视剧。
因此剧版《三体》在还未开播前,就已经处于了风口浪尖的位置。
现在整部作品已经播完,原著党和影视党的讨论仍然没有休止。
原著党厌恶诸如慕星等原创角色的过分加戏,影视党则认为此类人物能够帮助更好去理解剧情,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看过小说的。
谁赢了?
严格意义上来说,他们都没错,也没有输赢之分。
毕竟看剧看片,都是给自己看的,不必讨好或者融入别人,保留自己的感受就行了。
好的就表扬,不好的就批评,没关系。
如果非要去强行定位的话,叶秋臣应该属于前文所述的那种“双担”。
我既喜欢原作小说的精炼和犀利,也喜欢影视剧为了收拢更多观众进行的适度改编。
总体而言,《三体》剧版的优点是多过于缺点的。
之前我在剧评里就曾写过,若以五颗星为满,红岸和三体游戏部分做到了高达七颗星的水平,自然弥补了冗余赘肉三颗星的不足。
对于原著党和影视党之争,我也有一些浅见与大家分享。
且不论是不是看剧读书,世界上任何事都不适合走极端。
这句话慢慢品,就越来越有滋味。
类似“我绝对不能接受”此种观点,都有过于偏激的嫌疑。
当然,每个人都极端过。
叶文洁有,汪淼有,大史也有。
他们身边的人,在大事或小事上,也许均面临过非此即彼的抉择。
然而,正如在《流浪地球2》的影评中所写的一样,有时候不必争得你死我活,是可以兼收并蓄的。
例如剧版《三体》中,汪淼与女儿互动的戏份就非常巧妙,将人从对物理学的绝望直接拉入对未来的希望上。
此时如果非要强调汪淼生的是儿子,这就没必要,显得过于计较了。
道理虽然简单,可是大多数的人却很难从牛角尖里钻出来。
我必须承认,现在的剧版《三体》存在删减空间。
能够一带而过的戏份和反复强调的信息,某些人物的多余行为,都可以执行被砍掉的操作。
就像做手术去切掉一些瘤状物,脏器呈现的状态会更健康。
然而若是问一句,这些东西会影响此剧是一部优秀的改编剧吗?
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。
我的回答是,不影响。
但最好的答案或许是——不要回答。
保留个人的意见和看法,不去强迫旁人接受自己的观点,仅陈述所想所思即可。
分享而已,不必争得头破血流。